开头
有一些话不知道该怎么写下来,放到朋友圈里显得太随意,好像一条朋友圈从发出到最后一个人点赞评论,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,这不符合我的意愿。我还是希望能不时地翻看一下,就积攒起来,凑够一篇什么东西再发出来。所以,这一篇就是我最近的“大朋友圈”,一些生活的经验。
既然是生活的经验,那就要交代一下最近的生活,给几年以后翻看的时候,快速找到代入感。
时间上,现在是2023年6月10日下午三点,这是到重庆的第三年,因为最近在考虑着明年换座城市,所以应该也是最后一年;心情上,很平静,因为刚刚午休起来,甚至精力还有点充沛;好了,接下来开始我的大朋友圈。
第一条:最近不看新闻了,心情很好。
几个月前,我把自己的手机拿去给家里人用了,自己换了个小内存的旧苹果手机继续使用。这一换手机,原来装的好多软件因为太占地方,就没有继续安装。再加上上个月把手机拿去给女朋友考试,又从这个手机上卸载了一大批软件,现在手机上除了必要的几款软件用于沟通和听歌,基本上就没剩下几个了。因为平时有听播客的习惯,再就是偶尔刷一刷推特,这基本上就是现在所以的新闻来源了,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,也都刻意和无意的避开不闻不问了。
那不看新闻,我看什么呢?
我翻出来了一些旧的视频,罗永浩的演讲,沈志华讲的中朝苏关系,王朔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,还有刚开始看的一个叫袁腾飞的一些讲历史的视频,这些人以前在各种不一样的场合的话,现在听不到这样的声音了,只能去旧的视频里找,去听。有时候翻来覆去就那几个视频,还是津津有味,这就是我的电子榨菜,没办法,就是喜欢听这些人说话。
还有崔永元的演讲和直播视频,听过崔永元名字是小时候,但那时候没什么判断能力,没觉得这人有多了不起。后来看了他的一些演讲,有讲传播和宣传的,印象比较深的是那句“统一口径就是事实”,也有讲读书的,讲转基因食物的,听他讲的东西,总能听到一些质朴的道理,一些幽默的段子,表达的同时能让人很舒服。他是一个较真的人,这一点直到今天他还在YouTube上给大家推荐书、做科普就能看的出来。经常,我把他和罗永浩会联系在一起,因为这两个人都是较真的、爱读书的人。很大程度上来说,我就是因为受了他们的影响,才开始读书。
自从前两周买了新的蓝牙耳机,我现在可以边走路边听视频,或者听一听播客,一段时间下来,没有感受到不关心时事的失落和空洞,心情很好。
第二条:开始意识到人必须要选择一些东西,放弃一些东西
大概半个月前(5月15日),一个叫做陈皓的程序员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心脏出问题去世了,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人。因为一本《跟我一起写Makefile》的教程,我知道了这个人,也读过他https://coolshell.cn/上的很多文章,一直作为一个膜拜的大佬在跟着学习。
在这之前,我一直觉得人的精力是无限的,对喜欢的事情可以都要。因为他的事情,我开始知道:在后边的人生中,有一些事情是要做选择的,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额度的。现实就是这么悲观,如果人的成长是一个瞬间,那意识到了生命是有限的那一刻,应该就是我的一次成熟。
第三条:警惕科学,以后不喝牛奶了
前边有提到最近在看崔永元的视频,他在讲到转基因的视频里,提到了一本用人能听懂的话讲科学观的书叫《警惕科学》,又提到了这本书在他推荐之后被下架了,就更加坚定了我看这本书的想法。各个正规买书的平台都搜了果然没有,最后是在一家淘宝的盗版书店里花了十八块前买的,后来花了一天时间就看完了,因为小崔的视频里说了,这本书一晚上就能看完,然后上周末,我就花了一天。买书的生活,和商家的对话也挺有意思的。
我:这本书还有吧?(我发给店家一个链接)
红屋书屋:有 亲!
红屋书屋:拍下就可以发货
我:那赶紧发吧 谢谢哈(我直接拍了)
我:这本书其他平台我都买不到
红屋书屋:嗯
我:你们这是正版盗版呀
红屋书屋:印刷版的
红屋书屋:亲 宝贝详情页可以看实拍效果
我:好,发吧,总比没有强。
书里有篇文章叫“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”,看完之后,我有两个结论:
第一,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,没有哪一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依然需要喝奶,更没有哪种动物的成年个体会依赖另一种动物的奶。
第二,从无此习惯到习以为常。这个被教育和宣传的过程我有着感同身受。在我四、五年级时候,是不喜欢喝纯牛奶,喝了就会恶心、呕吐。反而更喜欢喝甜一点的果奶,比如伊利优酸乳就是那时候喝的比较多(现在是再也不会喝这两家的任何了)。后来父母说纯牛奶更营养,开始慢慢自我强迫洗脑才喝上了纯奶,一直到看到这本书的时候,家里还有一箱没喝完的奶,这一喝就是十几年。因为文章中关于“从无此习惯到习以为常”的描述,我深刻认同,所以我宣布,我以后不主动喝牛奶了,戒了。
当然,这本书毕竟是讨论科学的,除了牛奶,还有几篇写的也很有意思。比如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,其中讨论了中医为什么需要有西医的依据,引入了经验依据喝历史依据;再比如好的归科学,坏的归魔鬼,这让我想起了一种说,就是每当有什么事情的时候,总会有那么一句政策是好的,只是……;
最后,我想将这本书最后关于科学的观点放在这里,如下:
仔细看看工业文明这个外表已经不十分光鲜的大屋子,就会看到,屋梁上已经悬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刀了。第一把刀的名字叫化学工业。其实,刀一直在往下掉着,刀下冤魂不绝,但我们,总是心存幻想,麻痹自己说,这是发展中必要的代价;安慰自己说,下一把刀会更结实一点儿。最后闹得满头悬刀,刀身越来越重,刀刀越来越利。
当初,曾有物理学家形容,原子弹的爆炸比一千个太阳还亮。在地球本身的物理条件下,核裂变是不会发生的。只有万物生长所依靠的太阳,是通过核反应为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的。所以,掌握了可控核裂变,就好比掌握了太阳。和平利用核能,这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口号,当年充满了科学浪漫主义和科学英雄主义的豪情,在今天看,则是人类的野心和狂妄的一次膨胀。
自己造太阳,掌控核能;自己作上帝,创造物种,所有的这些野心和狂妄,都在资本的刺激下一次次地膨胀,反过来,又一次次地充当资本增殖的工具。最终,把人类推向灭亡。
而这一次人类的灭亡,要用整个生物圈来殉葬。
结束
刚才好朋友打来电话,通了一会儿电话,经过几轮相亲接触,要订婚了。
突然想起来一个场景,是这样描写的“苏小姐偶然的举动,好像和他有比求婚、订婚、新婚更深远悠久的关系。她的平淡,更使鸿渐疑惧,觉得这是爱情超热烈的安稳,仿佛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,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”。